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2020 / 12 / 25 2708

望著縱谷裡已收割過後的連綿水稻田,心裡總會想起大家對此地的介紹台詞:這裡是玉山腳下第一塊水田。拉庫拉庫溪的溪水一路順勢經過林相層遞變化的森林、流經山羌和食蟹獴的腳邊,最後一部份成為現在眼下的溝渠中流動的水,灌溉著南安田區。

此時陰涼的天氣十分舒服,然而空氣中似乎有些緊張的氣氛,今天是南安農友們這陣子努力的成果展現之關鍵時刻。

農友石君忠在三面光的水泥溝渠放置大石,減緩水流速並創造孔隙,營造水生昆蟲的棲地。

 

農友石君忠大哥準時地等在田邊,沉默地坐在茄冬樹下的石頭上抽菸。待評審與參訪的大家到齊後,大哥搬起水溝中刻意放置的大石頭,竟然見到了不少在較湍急的溪流中常見的石蠶蛾幼蟲。至今我仍然記得第一次認識石蠶蛾幼蟲時的驚訝,看似只是大石頭上的石片碎屑其實有著生命寄居其間。牠們會吐出絲線將小碎石或葉片黏附在大石塊上當作巢,像是一棟棟小石屋,藉以抵禦強勁的水流,大石塊就是幼年石蠶蛾們於溪流中的村落。在溝中放石的想法其實源自於石君忠大哥自身釣魚時的經驗,有石的地方就有水生昆蟲,魚自然受到食物吸引而來。

農友展示住在石頭縫上的水生昆蟲給造訪的消費者和慈心義工

 

視線跟隨著黃鶺鴒在空中波浪狀的飛行軌跡,腳步慢慢深入田區。一群斑文鳥在乾草叢中起落,牠們總是結成小群移動,遠看就像是田裡突然升起一陣快速但輕巧的褐色旋風。小白鷺優雅收折起潔白的翅膀,偏頭看著這群對著水池驚呼的人們。農友林仁義田中的生態魚池以緩降邊坡的方式設計,如此一來,池邊較有充足的水陸交會空間可供動植物利用。「現在池邊的細草就是龍蝨喜歡的躲藏環境。」蹲在池邊仔細觀察的評審彭仁君老師補充道,細細的草莖下快速閃過深色滑亮的背甲。龍蝨對於農藥等化學物質相當敏感,因此在田區其實已不多見,然而在南安有機田,牠們仍能保有棲身之地。

有機田區為冬天來訪的黃鶺鴒提供歇腳的地方 (攝影 /賴忠仁)農友石君忠的父親石榮來在廿多年前,特別在田區種下的茄冬樹,提供大家遮陽歇息,如今也成了烏頭翁和許多小鳥的家。 (攝影 /賴忠仁)

在這塊水池中,也曾經發現一種看似不起眼的小魚,但這種小魚的發現卻讓生態專家們相當振奮,牠就是2017年被列為瀕危,僅生活於臺灣東部的特有種菊池氏細鯽。我與菊池氏細鯽的初次相會就在這塊田區,看著牠們銀亮的身軀,總會回想起愛好水域的朋友提起這種魚時的發亮神情。為了讓細鯽在南安繼續存續,頭目與夫人高春妹特別調整以往的放水機制,讓田區一整年都沒有斷水。如今菊池氏細鯽已成為大家認識南安有機田的最佳窗口。林仁義、林泳浤等南安農友們為了細鯽和其他生物而嘗試在田區挖設水池、搭棚架…實踐各種腦力激盪後的構想,嘗試以友善生態的方式經營農田,每一塊有機生態田的出現都是眾多心念與合作交會下的成果。

農友林仁義以天然竹材搭設生態池遮陰棚架,並在池中放置大石製造多孔隙提供生物躲藏。農友林泳浤展示多樣性的田埂草相,是許多昆蟲的家。

 

來到李菊妹農友靠山邊的田區,足以讓兩人並行的寬闊田埂上有穗花木藍、大花咸豐草、仙草、馬藍等植物恣意生長。由於我們行走時的擾動,橙瓢蟲們一隻隻打開自己的澄亮翅鞘,自草叢裡騰騰升空。橙瓢蟲被視為友善環境的指標生物,而在這條綠意盎然的田埂上,幾乎每一草莖上都能看見一點橘。田埂草的作用遠比我想像中來的多元,如農友林瑞花分享自身觀察經驗時提到,穗花木藍除了能夠固氮、提供益蟲食物來源外,由於其花朵類近於農田害蟲金寶螺的卵,意外的有減少金寶螺在此繁衍產卵的功用。「還沒種穗花木藍前,每一期幾乎都要補秧補到三、四次,自從種下後我從來都沒有再補秧了。」

農友林瑞花介紹如何運用傳統作物布農赤小豆,與傳統植物茵陳蒿增加水稻田區生物多樣性。第二代青年農友林秀花向大家說明父親林仁義營造棲地的用心之處。

 

即使看似遍生蔓草的土溝常使林瑞花被人笑稱懶惰,但她堅持自己的想法,並已產生一套按照時序運作的模式:當稻子要出穗時就不砍草,因此稻子成熟時土溝植物正處於花期,吸引益蟲以減少作物的蟲害損失,即使稻子收割後仍然不砍草,讓原先在稻田裡棲息的生物在稻子消失後仍有庇護所。現今臺灣各地許多農田田埂已水泥化,有機田區若沒有田埂草,即使不噴農藥、殺草劑,但生物棲息空間不足,對生態營造的助益其實仍然有限。評審廖美菊老師特別提醒,未來多樣化的田埂草種植,是致力於生態營造的大家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

農友高春妹輔以圖面,說明在各田區進行了哪些棲地營造項目。農友曾金松認真地向參訪的消費者代表說明為何農田要進行棲地營造。

農友曾金松展示如何在進水口設置蓄水裝置,提供收割田區曬田時的生物庇護所。

也許,當我們看著與田區一同生活的生物會感到喜悅,或許是因為,那代表這些生物和我們如此靠近。在南安,如果天氣晴朗,往往能見到數百隻薄翅蜻蜓盤旋在稻田上。即使今日水氣濃重,當大家準備離開時,仍能發現幾隻侏儒蜻蜓、杜松蜻蜓悄悄停棲在路邊的長草間。在牠們比例巨大的複眼中,又是如何看待南安的田區呢?我和夥伴們靜立在一旁看著棲地營造的評選結果陸續揭曉,七位農友們的努力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願景有了更多可能。也許可能還需要很久的時間、很漫長的嘗試,但至少此時此刻,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

 

#本活動感謝玉山商業銀行及玉山文教基金會贊助支持

~~三位評審委員評審與頒獎過程花絮 ~~

評審彭仁君老師仔細檢視農友李菊妹設計的棲地有哪些生物可以來利用評審吳海音老師仔細觀察記錄農友的棲地營造情形

評審委員廖美菊老師仔細觀察農友營造的生態池情形大會特別準備禮物贈予農友湯宗龍,感謝他與太太包淑菁每月提供大家進行生態觀察活動用餐與學習場域。

緊張時刻,農友認真聽取評審老師的講評。

南安最強女力李菊妹、林瑞花贏得棲地營造首獎。二獎得主石君忠,棲地設計充滿來自觀察並擬仿自然溪流的巧思。

初次參與棲地營造的農友宋炳虹、蘇雅芬歡喜獲獎。青年組農友特別活力四射

來自台北、花蓮、嘉義、台南等地的慈心義工與消費者代表共同為南安農友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