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慈心活動課程集錦 2019 / 05 / 03 3012

四月中旬,慈心基金會蘇慕容執行長等工作人員走訪雲南麗江,與當地長期致力於農村陪伴與發展工作的團體「麗江健康與環境研究中心」,在4月18日進行一場小而美的交流會。

中心創辦人、理事長鄧儀在80年代時,原服務於貴州的國有保護區。他回憶道,當時的自然保護政策,並未考慮當地人的生計需求,而是強勢將居民賴以為生的土地進行圈地保護,因而形成衝突與對立。90年代,受到國際保育思潮的影響,貴州草海保護區開始引入參與式保育,將當地人的生計納入考量,1993年草海保護區開始引進參與式保育,「我們開始心靈雞湯,對村民傳播美好的理想」透過各方資金的援助,和國際保育專家的指導,啟動一系列兼顧環保與扶貧、物種保護、改善當地人生計的專案項目。

2007年,鄧儀舊地重遊,卻發現整個觀鳥台空空蕩蕩的。鄧儀反省道:「原來村民又被我們欺騙了一把。」幾年來走遍大江南北的鄧儀發現:全世界飛來飛去講故事的菁英口中的「神話」跟農民們所面對的「真相」之間,是存在差異的;「為誰保護」和「誰來保護」其實是個關鍵問題。鄧儀總結:NGO工作者可以幫農民擴展經驗,但是不要幫農民當家做主,否則在「補助-執行-結案」之後,外來資源撤出,農村裡的一切很可能回到原點、甚至更糟。

深入走訪觀察農村的他,發現每個地方幾乎都存在某種敬天畏地的情懷與文化,因而漸漸沉澱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觀點、發展出「內生式」的保育策略,過程中,以農民為主題,學習自我管理:農民推舉代表赴外地觀摩學習保育模式、回到農村分享,農民須自己提案、相互評比競爭來獲得中心的補助,並透過制定村規民約自我管理、訂定保育規範。過程中高度運用農村人際網絡的內部制衡力量,讓農民自己產生責任感與榮譽感。

鄧老師的心路歷程,讓在場的慈心代表深感佩服,而蘇執行長也分享慈心基金會在台灣一路發展的歷程,從最初日常老和尚的悲願、少數幾位追隨者篳路藍縷摸索有機農業技術、到推動驗證立法,乃至近年倡議有機3.0運動:期待從強技術至上、農藥零檢出結果的思維,轉向發展更加強調生產過程中的互助與互信及生物多樣性的友善農業。

對於慈心的分享,麗江中心除了肯定慈心20年來結合產、銷、消互助的模式外,鄧儀老師也建議:未來綠色保育推動工作不妨嘗試從以個體農戶為單位,轉向區域性保育的思考,給予慈心工作人員未來工作方向的靈感,以及未竟的實踐習題。

在麗江中心陽光和煦、花木圍繞的辦公室裡,兩個在農業、農村發展領域各自深耕的工作者,思考如何截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也帶給平日忙碌於各自工作的彼此,難得的吉光片羽。

相關文章:http://www.toaf.org.tw/activity/collection/888-2019-05-14-09-57-25